![](/resources/images/search.png)
近日,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了振興東北的方案《推動東北地區(qū)等老工業(yè)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2016-2018)》,分年度明確了137項重點工作和127項重大項目,有媒體稱“國家又給了東北1.6萬億”。
雖然方案的起草者稱,這次不是“撒胡椒面”式的投資,但社會對國家如此形式的拯救東北的實際效果不樂觀。
國家振興東北的決心下了不止一次了!
2004年,在溫家寶主持下,國家通過了“加快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決議。
2012年國務院批復了關于東北振興的“十二五”規(guī)劃。
2014年國務院印發(fā)《關到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
從以往情況來看,國家越“振興”,東北越“不興”!那么這次1.6萬億是否能真的“振興”東北呢?
東北衰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缺錢嗎?如果是缺錢那么以往幾次振興都無果而終?如果不是缺錢,那又是缺少什么而令東北有如此的局面呢?
東北缺的恐怕是以下幾個方面:
1、廉潔開放的政府
到過東北的人都有體會,東北政府官員嘴上說的與實際做的差別太大。
招商時滿應滿許,進來后大刀高舉,只要你把錢投下去,可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各部門的關鍵位置都被裙帶關系占據,在自己地盤不好下手,就相互關照,你關照我的人,我關照你的人,久而久之,權力都在“他們自己人圈子”手里。
稍好一點的單位塞滿了憑關系進來的人,學校、醫(yī)院、機關,無不如此。
社會階層嚴重固化,草根上升通道全部堵死,社會缺乏生氣。
2、民營經濟缺乏生存空間,經濟沒有活力
東北三省民營經濟長期發(fā)展不起來,社會資源被國營企業(yè)長期把持,在國營企業(yè)碾壓、政府部門的歧視下,民營經濟缺乏必要的生長土壤,幾近窒息。
僅有的民營企業(yè),在權力和國營企業(yè)的夾縫中艱難生長,靠祈求資源的把持者“施舍”度日,沒有“灰色地帶”的潤滑就寸步難行!
所以,東北經濟生態(tài)嚴重畸形,經濟缺乏彈性,在經濟下行時,弊病一下子就暴露出來,成為經濟排名的“跟屁蟲”,然后哭一哭、鬧一鬧,國務院這個“媽媽”就會給奶喝,1.6萬億就來了。
3、人才沒有出路,大量外流
東北社會結構板結嚴重,草根民眾上升無望,寒門學子大學畢業(yè)后多選擇遠離家鄉(xiāng),投奔經濟更發(fā)達的地方。
留在東北的人,多是有門路,能進“好”單位的人,在那里有關系的庇護,能過上超出“一般人”的生活。
東北社會的積病不治,人才外流無法逆轉,東北振興就是神話。
總結:
從上面3點可以看出,東北衰落,根子在政府身上,政府不轉變作風,為社會樹立良好的風范,給再多的錢,也是肥了私人腰包,而與振興東北沒毛的關系。
1.6萬億不是小數目,那是人民的血汗錢,投到東北能起作用?三年127個項目扭轉東北現狀?
3年后我們看狗血的現實再次呈現吧!
您讀了這篇文章又怎么看?
更多信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OK智能制造”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并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