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機床:讓國產飛機“飛”得更自主
2008-01-21 14:31:16
“過去‘成飛’一次要拿4個億買設備,而且基本都是進口的。由于傳統(tǒng)機床加工的方法不適合飛機制造,熱度大、切割力大,零配件容易變形。”沈陽機床作為國內數一數二的機床企業(yè),早在2003年,就定位要走高端機床發(fā)展之路,為飛機制造行業(yè)服務。因此,公司早早就著手到飛機場調研。“成都飛機、沈陽飛機后來都成了沈陽機床的客戶。”高工張雄這樣介紹說。
在這個行業(yè)摸爬滾打了20年,他把國內機床行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作了歸納:上世紀80年代左右,最初是開始買樣機測繪;到了90年代,機床行業(yè)多是引進圖紙;90年代末到現在,國內著手自主開發(fā)。
2004年863計劃項目啟動,先進制造與自動化技術領域機器人技術主題“數控關鍵技術與裝備產業(yè)化支撐技術及應用”項目中的“面向飛機大型板類件加工的橫梁移動式五軸聯動加工中心關鍵技術開發(fā)及應用”課題的研發(fā)目的是:針對飛機制造業(yè)的特殊要求,通過與意大利FIDIA公司技術合作,開發(fā)出適合于飛機大型鋁合金材料板類零件加工的橫梁移動式龍門五軸加工中心商品化樣機,并實現在飛機制造業(yè)的應用。
擋住進口實現自主制造
沈陽機床集團在國家上大飛機項目之前的3年,就感覺到飛機行業(yè)設備依賴進口的現實狀況。當時集團就在想往這個方向去靠近,走高端機床的路線,實現自主制造。有了這個最初的想法后,企業(yè)開始著手去飛機場調研。“現在看來,起步早是有好處,2004年,正好趕上國家大飛機項目,鼓勵自主創(chuàng)新企業(yè)進入高端機床市場。同時還給予一些相關配套的優(yōu)惠政策,鼓勵國內能做的優(yōu)先在國內購買。”
因此,從2003年確立這個課題,到把這個機床做出來的,花費的時間不算長,但很快就有了市場效益。”張雄有些自豪地表示:去年4月北京展覽會,沈陽機床就展出了兩臺。以前全都從國外買的沈陽飛機,由于趕上國家出臺的優(yōu)先采購政策,他們一次采購了兩臺五軸聯動的機床。其他的定單沈陽機床也接了不少,成都飛機買了兩臺,昌河飛機也采購了兩臺。此外還包括一些模具生產行業(yè)。
最初做機床就是想為飛機行業(yè)服務的,據張雄介紹,以往一般的飛機制造廠都是去法國和德國買設備。“我們定位時,覺得沈陽機床是國內屬一屬二的企業(yè),應當承擔起一些國家責任。因此當時聯合了浙江大學和湖南大學參與了部分設計。”
況且,這種高性能大型龍門五軸加工中心不僅適用于航空、航天工業(yè)、動力設備中的有色金屬、輕合金材料及難加工材料的機械加工。而且是復雜空間曲面零件加工必須有的重要裝備。同時,也廣泛適用于大型復雜模具的生產。此類機床是國內市場的缺門產品。解決了過去國內需求完全依靠進口的問題,不僅市場前景好,且可緩解進而擺脫長期“受制于人”的境地,意義極其深遠。
自主創(chuàng)新拿什么來做支撐
真正到了自主開發(fā)的階段,張雄帶領課題組做了很多嘗試,搞了這么多年的技術,他體會最深的是類比這方面,過去生產機床往往看大小,沒有量化的概念,定性的東西多。這幾年,提高了設計手段,選擇了比過去更多元和科學的手段,比如做定量分析或動態(tài)仿真,尤其針對于高速機床,質量小但加速度好。“我們常常有很難作出決策的時候,其實這是由于沒有人給你提供依據。和國外的差距,其實就是設計理念上的差距,現在我們出去學習主要是想看人家的設計手段和方法。”
在這個863課題組,對關鍵技術的攻關,按相關的技術專業(yè)配置人員,成立相應的攻關小組。課題執(zhí)行過程中,大膽啟用年輕設計人員,提高設計水平,鍛煉了科技隊伍。同時,還廣泛從社會上吸收人才,國內知名院校的碩士研究生充實了產品研發(fā)工作。此外,為充分調動項目實施人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公司設立了“邊際獎”。
立項之初,該課題為保證樣機的開發(fā)速度和工業(yè)化應用成功率,采用以自主開發(fā)為主,聯合用戶共同開展課題研究。樣機的部分關鍵技術采用與國外合作的方式,實現了技術的高起點,與意大利FIDIA公司合作,聯合設計制造A/C軸擺轉復合銑頭,通過攻關掌握A/C復合銑頭技術,并在產業(yè)化批量生產中推出自行開發(fā)的A/C復合銑頭?,F在看來,采用自主研發(fā)為主,部分單元技術與國外合作的方式,既保證了技術上的高起點又可使技術風險化解為最小。對于這一點,張雄絲毫不避諱:“我<